本文为书报文摘原创,欢迎转载
在一档节目中,主持人倪萍说:
“很多人问我,从主持到画画到写书,谁是你的老师,你不可能没拜过师,特别是画画。我说,所有智慧高的人都是我的老师,如果非要找一个具体的老师,是我姥姥。”
倪萍从小跟姥姥一起生活,共度了50多年的时光。姥姥虽然不识字,却总能说出蕴含道理的“大白话”。
“孩子,山上风大,爬上去不容易,你使劲了,你这辈子都不用后悔了。”
“心眼不好的人一辈子不知道什么是甜什么是香,一辈子不知道什么是满什么是足,就像吃了一把盐老得喝水,肚子里胀的全是气,气多了人能好受吗?”
“快乐你别嫌小,一个小,两个加起来,三个加起来,你加到一百试试?快乐就大了。”
倪萍与姥姥约定,要写一本书,把那些道理说给更多的人听。
于是,2010年12月《姥姥语录》出版。
初读此书,被姥姥生活的睿智折服。再读此书,被倪萍和姥姥之间的真情感动。三读此书,突然有了全新的领悟:
保持平衡,是生活最好的状态。
01
心态平衡,日子才顺畅

姥姥说:“遗憾就是专门留下的,要不就没有这俩字了。”
最知道心疼人的小儿子因救战友而牺牲,这成了姥姥一辈子最大的痛。
姥爷也因接受不了现实而终日酗酒,甚至变得疯癫。
有一次,他觉得小儿子还在蚊帐里睡觉,于是就把家里所有的蚊帐拿出来烧。
其他人要去救火,姥姥却不让,在她心里“多贵重的东西都赶不上人贵重”,若是一把火能解开姥爷心中的郁结,她愿意。
只可惜,姥爷的心结直到离世也没解开。而面对这一切的姥姥,咬碎了牙硬撑了下去。
但其实,姥姥也一直在心底惦念这小儿子,不管做什么都念叨小儿子两句,就好像他从来没有离开过。也正因此,那些遗憾虽然痛彻心扉,但却没有能把她打倒。
姥姥的心装得下憾事,也容得下不平事。
年轻时,有个邻居求姥姥帮忙,事后却倒打一耙。
姥姥当时十分生气,最终却选择了原谅,虽然日后来往少了,但从没失过礼节。
姥姥说:“不必记恨她,她光记恨自己就够受的。人出卖了良心和得了心脏病差不多,心停停跳跳的,憋得慌呀。”
过日子,最重要的是顺心,可谁又能保证没点难事儿?
作家松浦弥太郎说过,“人生在世,真的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境。请不要把它们想成只针对自己。它们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。事情的好坏,完全取决于你怎么看待它。”
困境未必能将人打败,失衡却会让人陷入慌乱,越乱越找不到生活的支点。
遇到难事,不沉溺其中,把重心转移到如何过好当下,眼盯一处,才能更好发力,或许一开始是苦乐参半,但终将迎来顺畅的明天。
心态的平衡,其实就是看重与看淡的权衡。权衡出孰重孰轻,就能平衡出该走的路。
02
感情平衡,关系才圆满

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:“生命是一种关系,生活也是一种关系。”
有些关系是生命的延续,有些关系却源于生活,但无论是哪种,都少不了感情的维系。
倪萍不到两岁的时候,母亲因无法兼顾工作和两个孩子,被长托在幼儿园,几个月才接一次。
姥姥头一次见到她时,她被布条绑在幼儿园的小木马上,一副营养不良的模样。
姥姥心疼小倪萍,把她接回了村里,用卖了一对儿银镯子换来的鸡蛋,慢慢使小倪萍健康起来。
倪萍在村里住了四年,姥姥爱她,她也心疼小脚的姥姥。她六岁时,就开始帮姥姥锄地、栽秧、收割,没人能挡得住她帮姥姥干活。
倪萍和姥姥亲如一人,对自己的母亲却并不亲近。
她说:“母亲的严厉、规矩使我很紧张,城里的好生活让我觉得不自由,总有客居他乡的感觉。”
倪萍时常数落母亲的种种不是,觉得母亲偏心哥哥,姥姥从不打断,她哭姥姥也哭,她笑姥姥跟着打哈哈。
后来她才明白,这是姥姥有意让她宣泄。
不光如此,姥姥还挖空心思让倪萍感受母亲的爱意。
从小到大,家里脸盆的架子都是最适合倪萍的高度,姥姥告诉她,当妈的用就会变得弯腰驼背;倪萍嫌弃母亲拿煎蛋的油给她煮白菜,姥姥就说,当妈的只吃撒盐粒子的白菜帮子。
这个世上有两种母亲,一种是孩子一出生就相伴不离,另一种是为了孩子的生活而在外努力。
倪萍说:“我庆幸上天给了我两个妈,前者是姥姥,后者是母亲。”
享受到双份母爱的倪萍,却因为父母早早分开,没能与父亲生活在一起。
姥姥怕倪萍缺少父爱,常常偷偷打电话给她父亲,说说倪萍的近况,又劝着倪萍多去探望父亲。姥姥充当了父女之间关系的桥梁。
倪萍会给父亲买柔软宽大的羊绒衫,尽管没有喊过“爸爸”,却从没有憎恨。
其实,倪萍不觉得缺少父爱,她从姥爷、舅舅们、亲戚长辈们那里得到的疼爱,足以填补这个空缺。
人与人之间,相互付出真心,彼此收获真情,感情的天平才不会倾斜,关系才能长久而亲密。
就算有些关系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,也不必纠结不放,经营好那些亲密的关系更为重要。
让自己始终处于感情的收支平衡中,亦是一种圆满。
03
自我平衡,生活能从容

倪萍说:“平衡在姥姥的日子里是轴心……我们缺少的往往都是这样的平衡……对生活的期望过高,对日子信心又过低,都是因为没有了生活的平衡。”
姥姥的平衡就是接受,无论是苦、甜、穷、富,先接受,后面对,有问题就化解,绝不堆积。
缺吃的时,姥姥把没长好的玉米掰下来煮了,宁愿少收些粮,也不能让孩子们饿肚子;
院子里的瓜果蔬菜数着日子种,一个过季了另一个又好了,养着鸡鸭也都是算好的,为的是锅里总有点蛋花;
门前总有两堆怒放的月季,到了冬天就挂上五颜六色的碎布条、旧绳子、玉米叶。过日子,不仅要喂饱肚子,也要让眼睛不饿;
衣服洗白了、穿旧了,买包颜料自己重新染染,就又是一件新衣服。一辈子没穿过裙子的姥姥,把围裙当裙子。
姥姥养育了一堆儿女,还照顾了七八个孙子、孙女、外孙女。
家里人多时,她说兴旺,人少时,她说清净。
人多挤小房子的时候,她说“暖乎”,住大房子的时候她就说“一人一个屋,敞亮”。
你问她最喜欢哪个子女孙辈,她表示“谁缺喜欢,她就喜欢谁”,一点儿不偏袒。
堪称“平衡大师”的姥姥一辈子就没被难倒过,不仅自己不倒,还帮倪萍挺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困境。
倪萍的孩子生了重病,可她却一直瞒着姥姥。
聪明的姥姥从看到倪萍抽烟的那一刻,就猜到了事情不对。
但姥姥什么都没问,只是试探地劝她别抽烟,倪萍谎称工作上有愁事,姥姥就不劝了。
姥姥觉得帮不上忙,主动提出回老家,临行前还叮嘱倪萍:“孩子,记着,自己不倒,啥都能过去;自己倒了,谁也扶不起你。”
倪萍记着姥姥的话,带着儿子踏上十年求医路,终于熬到医生说“一切很好”的时候,其中的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。
毕竟,自己的生活唯有自己能平衡。
想要的生活千姿百态,摆在面前的却未必可爱。埋怨上天不公,嫉恨他人命好,赌气躺平摆烂,结果都只会愈发失望。
不管生活的模样如何,接受了,再想办法跨越,才有机会朝着向往的生活迈步。
都说人心中有一杆秤,这杆秤不是去衡量别人,而是用来自我衡量。
在想要的和能抓住的之间找到一种平衡,才能不急不缓地前行,得入佳境。
04

书中有这样一段话:
“写着《姥姥语录》,解读着姥姥的一生。姥姥是一个不认字的老太太,一生都在翻阅着人生这本大书,她是一个用功的学生,她是一个用功的女人。生活的书本指导着她的日子,‘书本’的知识改变了她的命运。”
姥姥以生活为书,我们以姥姥为书。
这似乎也是一种人生的平衡。
听过这样一句话:“人生幸福的秘密是在生活中找到平衡。”
生活未必一帆风顺,人生无法预知前景,我们总要去努力找到生活的平衡,才不会因为失衡而被生活抛弃。
但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平衡法则,从容地走过人生。
作者简介:萌木,爱文字的温暖力量,也爱与大家分享梦想与光亮。

2023新款周历上线 | 纹饰青铜,吉金送春
让我们一起走进“吉金”时代
感受古青铜带给我们的震撼
体会其特有的东方之美
点击下图马上入手
欢迎转发朋友圈~
有什么想法和意见,请给我们留言!
转载请联系后台
▼更多精彩内容,请长按二维码▼
《书报文摘》是《书报文摘》报专门打造的官方微信公众号!
好看的人,都在看了哦!
本文链接地址:https://www.shuangzixing.com/%e8%af%bb%e5%80%aa%e8%90%8d%e3%80%8a%e5%a7%a5%e5%a7%a5%e8%af%ad%e5%bd%95%e3%80%8b%e7%bb%88%e4%ba%8e%e6%98%8e%e7%99%bd%ef%bc%9a%e7%94%9f%e6%b4%bb%e5%b0%b1%e6%98%af%e4%b8%80%e5%9c%ba%e5%b9%b3.html
转载须知:请注明作者及来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