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慢变好,是给自己最好的礼物
《奇葩说》冠军选手黄执中曾经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提到和妻子的一段对话。
他说自己有一天白天什么事也没做,晚上回到家感觉很沮丧。
妻子问他为什么看起来不开心,他说因为感觉这一天一事无成。
妻子安慰他说:“怎么会呢,你正在戴牙套,你的牙每天都在变整齐,怎么能说什么都没做。”
不得不说,这样的安慰实在是机智又美妙。
其实想想,在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中,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。
有一段时间我刚刚换了新工作,周围的同事都很忙,我能插得上手的事情非常有限。
看着同事一路小跑、来去匆匆的工作节奏,我的心有点慌。
为了缓解内心的慌张、焦虑,我开始了晨跑。
这样做的目的是:即使新工作带来的挫败感再重,至少每一天的自己都在变瘦、变美,就算有好事情在发生。
在那个最容易长膘的冬季,我瘦了十几斤,掌控体重的成就感给了我很多勇气和信心。
感到焦虑、无力的时候,不妨去做一些更容易掌控的小事。
多读几本书、减掉几斤肉,这些慢慢变好的小确幸,是我们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。
把时间花在值得的人和事上
是对自己最好的成全
文友w在一段感情中,始终没能彻彻底底地走出来。
决定分手后,两人又拉拉扯扯了将近三年,一直处于拿不起放不下的状态,既痛苦又无奈。
她甚至怀疑自己有心理疾病,约了心理医生,买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籍,都没能奏效。
已经狠心删除了对方联系方式很多次,每次都发誓是最后一次。
但前任一出现在她面前,她马上缴械投降,又一次陷入患得患失的恶性循环。
后来她想既然放不下,与其每天在理性与感性之间自我对抗,不如把这一切都用文字记录下来,勇敢地去直面内心的伤痛。
她写了五个篇章,全文一共八千多字,取名为《兵荒马乱的纪念》,而后再也没更新。
她说:“我心里过不去的坎儿,原来连1万字都不值,却消耗了我这么多年宝贵的时间。”
她一边写一边想,心心念念的回忆,原来只是一些稀松平常的小事。念念不忘的那个人,并没有如想象般闪闪发光。
她就这么被写作疗愈了,说放下,就放下了。
木心先生说:“一个人到世界上来,来做什么?爱最可爱的,最好听的,最好看的,最好吃的。”
世间明朗,万物可爱。放下执念,万般自在。
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
是对生活最好的致敬
作家吴晓波曾经问自己的女儿:“你长大后喜欢干什么?”
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回答:“游戏机房的收银员。”
后来她又根据生活情境的变化更换过自己的理想:海豚训练师、宠物医生等等。
17岁那年,她在温哥华读高中的第二年,吴晓波又问她:“你以后喜欢干什么?”
她说:“我想当歌手。”回答得非常干脆,好像一直在等父亲问了好多年的这个问题。
吴晓波提醒她,如果按她现在的成绩,考进排名全球前一百位的大学,有超过七成的把握。
但流行歌手是一个与天赋和运气关系太大的不确定行业,她日后成为一名二流歌手的概率大概也只有10%。
女儿说:“我不想成名,我就是喜欢。”
后来她找到一间只有11个学生的音乐学校,学习声乐、舞蹈、谱曲和乐器,每天回到宿舍,身子跟散架一样,很是辛苦。
吴晓波说:“我到现在还不知道女儿到底学得怎么样,是否有当明星的潜质,但有一点是肯定的,她是快乐的,她选了自己喜欢走的路。”
一个满腹牢骚、患得患失的人,一定是在之前的选择中,有很多自己并不喜欢的“盲从”。
热爱可抵岁月漫长。只有真心地喜欢了,才会去投入,才不会抱怨这些投入,无论是时间、精力还是感情。
忙碌之余,听一段音乐,喝一杯咖啡,读一本好书,做一顿大餐。
把生命投入在美好的事物上,放下执念,认真生活,就能找到被人生偷藏起来的糖果。
生活就是不断找“糖”的过程,
可能是一项爱好,
可能是一个乐趣,
也可能……
你生活里的“糖”是什么呢?
欢迎转发朋友圈~
有什么想法和意见,请给我们留言!
转载请联系后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