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总遇到这样的情况,明明路在脚下,却寸步难行;明明万事俱备,却等不到东风。
我们从未考虑过,可能是思维能力出了问题?

1. 思维,以问题为核心

同事A当即说道:“我看了监控,那天这个客户一进来就怒气冲冲,很明显心情不好,咱们这可真冤。”
同事B说:“我问了接待同事,他说自己态度很好,不知道为什么会被投诉。”
同事C说:“我问了其他同事,也不了解情况,只看到了争吵。”
众说纷纭,却没有一句能够解决问题。
大量的人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争执、辩论之上,以此获得思维的“快感”与“提升”的假象。
你会发现,执着于“想啥说啥”的人,随着时间流逝,除了没有创造成绩以外,还跳脱不出强迫思维的束缚,这对于个人而言,是致命的打击。
其实“针对这次投诉要怎么解决?”问题在于客户为什么要投诉,有人调了监控,有人咨询了被投诉人,却没有人去了解客户的需求。只有真正知道客户投诉的问题,才能有针对地进行解决。
这个世界存在层出不穷的问题,而通过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,影响因素,逻辑关系来帮助我们做出适合自己的判断,这样一系列的过程属于“思维”。
思维的核心,在于“解决问题”,而不是其他。
不存在没有问题的人生。思维能力的锻炼,是一项永不停止的工作。


2. 思维,以理性为原则

去掉了理性,思维变得聊胜于无,这一点在职场上,可能是致命伤。
由于人员流动,项目部主任的位置空了出来,领导让人力资源的秦总来考察人选。
几个人选中,小吴能力最强,但为人耿直不屈,在业务对接中,几次因坚持立场与秦总争得面红耳赤;小李资质平平,但为人圆滑变通,在与秦总相处中,嘴甜腿勤,很是讨人喜欢。
所以在秦总的考评表上就出现了这样的评价:小吴,业务能力出众,但恃才傲物,不堪大任;小李虽没有突出业绩,但能力不弱,情商很高,稍加培养,必有大成。
领导并没有直接采用秦总的建议,而是安排了一些工作进一步考察。
事实表明,小李不仅工作能力不如小吴,还因没有主见导致业务推进缓慢,秦总的考察结果被全盘否定。
思维应是具有严格逻辑体系的,不是我们个人意志的产物。
对于解决问题而言,没有了理性的思维是纯粹的做无用功,甚至会造成难以计数的损失。
思维的原则在于理性,不要把“情绪化”当作“思维化”。


3.思维,以维度为方式

生活中,作为消费者总是希望以低价获得品质上乘的产品与服务;而作为商家却总是希望自己的商品与服务价格一高再高,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。
面对这样的现象,有可以破解的办法吗?
答案是没有。因为如果从不同维度展开思维,你会发现它们属于“天然、不可调和的矛盾”,我们能做的,只是尽量使维度的双方在意识,形态方面趋向平衡。
再比如,我们吃多了会胖,但是少吃也会胖。那我们到底吃不吃呢?
如果停留在“吃与不吃”第一个维度上,我们就会陷入“矛盾”之中,无法自拔。
为了解决问题,我们需要进入第二个维度——“吃多吃少为什么都会胖”。
人体存在每日消耗热量,每天吃进去的热量大于消耗的热量,人就会胖,就是俗称的吃多了胖;但倘若吃进去的热量远小于消耗的热量,身体便会启动保护机制,降低每日消耗的热量。
实际上,大部分的问题并不存在“不可调和的矛盾”,而是由于自身思维方式单一而产生的,迫使我们将问题看待成为无法解决。
需要注意,问题的产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。不拘泥于单一的思维方式,尽可能囊括你所能知道的所有原因,综合信息再进行解答,问题就容易解决了。
一次完美的思维过程必然是利用我们的理性智慧,在问题的不同维度进行讨论后进行取舍,最终使其得以解决。
看似简单,但是需要我们进行刻意练习,不必纠结时间、地点,不必纠结每次思维的完整程度。
解决问题本身就是在重塑个人的生存环境,两者相互渗透,彼此纠缠。它往往在不经意间就改变了我们一生。
作者简介:阿苏,失意青年,建议大师,前排评论家。
欢迎转发朋友圈~
有什么想法和意见,请给我们留言!
好看的人,都点爱心了哦!